他的军衔不好评,元帅,大将都可能,对儿子说:苏联同职务是元帅_滕代远_毛主席_革命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1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31

1955年9月,新中国举行了首次全军授衔仪式。这次授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每位军人的身份和职责,从而更好地进行军队的指挥和管理。军衔的授予不仅是对军人职务的认可,也是一种对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肯定,成为每一位军人荣誉的象征。

毛主席作为中国革命的核心领袖,原本应被授予“大元帅”军衔。可是,毛主席深知一旦身披军装,他便无法像过去那样与人民保持紧密联系。他深刻理解自己作为领导者的责任,因此他自愿放弃了这一荣誉。毛主席的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很多革命老前辈,他们纷纷表示不愿接受授衔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毛主席立即提出,既然大家有相同的想法,那么已经转任地方工作的同志就不必参加授衔,这样既减轻了授衔的工作负担,也更加符合大家的心愿。

毛主席的建议得到了上级的批准,并迅速付诸实施。于是,像李先念、郑位三等已经调任地方工作的革命老前辈,也未参与授衔。尽管这些同志没有获得军衔,但他们的决定体现了他们对大局的服从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守。对他们而言,个人的荣誉从未是追求的目标,他们心中满是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深厚感情。

展开剩余75%

在未参加授衔的军事领导人中,滕代远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。许多人可能对滕代远的名字不太熟悉,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出席此次授衔仪式。然而,滕代远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,他不仅是中国人民军队的资深将领,而且在许多关键的革命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滕代远,湖南麻阳人,生于1904年。年轻时,他接触到先进的革命思想,这激发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。20岁时,滕代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迅速在党内成长。凭借着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坚定的信仰,滕代远赢得了上级的信任,先后被派往长沙、平江等地领导农民运动。随着大革命的失败,滕代远成为敌人通缉的目标,但他没有屈服,反而愈发坚定地投入到革命中。

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虽然失败,但党组织并未放弃,反而决定继续发动起义,并派滕代远到醴陵地区开展工作。在那里,滕代远迅速组织起一支农民队伍,成功建立了武装游击队。1928年初,滕代远带领农民军进攻醴陵,尽管第一次攻势未能成功,但他并未气馁。经过反思,他决定转战平江,与彭德怀合作,策划了湘军第一团的起义。

1928年7月,滕代远联合彭德怀在平江发动的起义成功,震惊了湘鄂赣敌军。起义成功后,滕代远被任命为红五军政委,而彭德怀则担任军长。尽管敌军并没有轻易放弃,发动了大规模围剿,滕代远与彭德怀还是决定带领部队撤往井冈山,与毛主席、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。这一决定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力量,为红三军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。

滕代远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得到了充分体现,逐渐成为红军的核心领导之一。他的职位不断上升,最终成为红军的副总政委,总政委则是毛主席。这一职务的升迁也反映了滕代远在红军中的重要地位。

尽管滕代远凭借其卓越的贡献和领导才能,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元帅军衔,但他并没有获得这一荣誉。1948年,滕代远转职为铁道部部长,履行国家改革的需要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,滕代远毫不犹豫地选择投身铁路建设,完全服从了国家大局的需求。

1955年,新中国准备授衔时,毛主席建议那些已转任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参加授衔。滕代远因此错失了获得军衔的机会。然而,鉴于滕代远的卓越贡献,他仍被列入“预授大将”的名单,尽管这一军衔最终没有成为现实。滕代远对这一点并未感到遗憾,他始终坚守着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初心。

虽然滕代远没有获得正式的军衔,他依然在国家担任了副国级职务,对他来说,这已是一种特殊的荣誉。滕代远的儿子滕久昕曾问他为何没有获得军衔,滕代远回答道:“苏联与我同职的铁道兵司令员,他的军衔是元帅。”滕久昕听后再也没有继续追问。

发布于:天津市